國民健康報告顯示:隱性肥胖超四成 五人一個高血壓慢病防治需關口前移 “有近40%體重正常成人的體脂肪過量,尤其是男性群體,其隱性肥胖檢出率超過50%。”日前,在國家發改委公?營養與發展中心的指導下,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、廣東省營養學會、湯臣倍健營養與健康中心聯合發佈了《湯臣倍健國民健康報告(2012)》,報告顯示,四成體重正常人群同樣潛在慢性疾病的危險,5個人中就有1個存在高血壓問題。“飲食習慣不當、不良的生活方式、工作壓力、再加上運動減少,多方面綜合起來就造成了慢性病致死突然呈現井噴狀態,我國慢性病的防控已經刻不容緩。”國家發改委公?營養與發展中心主任于小冬對此表示。 正常體重男性 一半隱性肥胖 報告顯示,中國居民在超重與肥胖、高血壓、動脈硬化、骨質疏鬆等領域,健康問題較為嚴峻。中山大學營養學系主任、廣東省營養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朱惠蓮教授介紹,在肥胖和超重方面,男性、女性的體重正常率分別為46.06%和56.06%。並且在體重正常人群中,隱性肥胖檢出率為39.44%。“也就是說有近40%體重正常成人的體脂肪過量,尤其是男性群體,其隱性肥胖檢出率超過50%。” 更值得警惕的是,目前我國的大中小城市間超重肥胖和肥胖檢出率沒有顯著差別,中小城市超重和肥胖發病率也正在快速增長,肥胖正在全國蔓延;同時,男性在20至34歲之間超重肥胖和肥胖檢出率急劇升高,並于45至49歲達到最高。 此外,高血壓的患病情況也不容樂觀。據統計,20歲及以上人群高血壓檢出率為20.21%,也就是說5個人中就有1個存在高血壓問題。相比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結果提高近2個百分點。統計還發現,無論男女,在25歲以後血壓值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呈上升趨勢,並于50歲開始高血壓檢出率顯著超過同性別人群的平均水平。 而在動脈硬化以及骨質疏鬆方面也呈現類似的年輕化及全國性趨勢,同樣不容忽視。廣東省營養學會副理事長、湯臣倍健營養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羅海吉教授表示,慢性病的高發,一方面與社會因素、生活方式有著密切的關係,此外,也與慢性疾病之間的互相影響有關,例如肥胖會誘發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癌症等慢性疾病,而高血壓則是心臟病、腦卒中、腎臟病和糖尿病發病和死亡的最大危險因素之一。因此慢性病經常呈現出全面爆發狀態,而非單一出現。 “隱性飢餓”問題根源 慢性疾病已經成為我國居民死亡的頭號殺手。慢性病為何會 “井噴”?其主要原因包括社會老齡化、城鎮化加劇,人們的飲食習慣不當,不良的生活方式,再加上運動減少,多方面綜合起來就造成了慢性病致死突然呈現井噴狀態。但專家認為,導致慢性疾病泛濫的根本問題之一在於營養失衡導致的“隱性飢餓”。 “隱性飢餓”是指蛋白質、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作為主要的營養素一旦出現不足,血糖就會降低,從而產生飢餓感,提醒人們要吃飯了;但微量營養素如礦物質和維生素,即使身體吸收不足,也不會發出飢餓的訊號,長時間的營養素不足就會形成隱性飢餓,並導致亞健康和各種慢性疾病的出現。令人擔憂的是,根據本次報告的調查發現,大部分居民對“隱性飢餓”目前沒有形成正確認識。“比如在傳統觀念中認為肥胖是營養過剩病,所以減肥就是應該管住嘴減少食物的攝入量,其實這是一種片面的誤解。”專家表示,研究證實,肥胖是一種慢性營養失調導致的代謝紊亂性疾病,一方面肥胖者能量攝入過剩,供能營養素構成比失調,導致脂肪在體內堆積,而另一方面肥胖者體內鋅、鈣、卵磷脂以及參與能量代謝的B族維生素,如泛酸、B6、B1和B2等營養素缺乏。 羅海吉指出,“隱性飢餓”對健康的威脅最可怕的就在於其隱蔽性。體內營養素的流失與超標很難直接感覺出來,加上“溫水煮青蛙”效應,等感覺到了可能為時已晚,因此絕大多數的慢性病都存在潛伏時間長、病期長的特點,一旦發病,將對健康造成極大危害。 “關口前移” 破解慢病困局 據2011年世界銀行發佈的一份報告對中國的慢性病問題提出警告:“慢性病已成為中國的頭號健康威脅”,報告推算2010年至2040年間,如果每年能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1%,其產生的經濟價值相當于2010年國內經濟生產總值的68%,或多達10.7萬億美元,如果不能有效控制,顯然意味著巨大的損失。 《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(2012-2015年)》指出,慢性病防治需要將“關口前移”,發動社會力量,有組織地開展公益宣傳活動,促使人們自覺養成良好的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;此外,需及時發現並管理高風險人群,加強慢性病高風險人群的檢出和管理,及時瞭解慢性病流行狀況和主要問題,提供常見慢性病健康咨詢指導。 于小冬稱,“關口前移”需要政府及社會各界共同加強國民健康觀念的普及,從“有病就醫”轉變為“治未病”,並通過加大“營養干預”的知識教育及有效實施,配合健康生活方式的培養等,綜合緩解當前的慢病困局。晨報記者 接貴雲 邵瑞琳 轉載自 北京晨報 | 2012-12-19 B23| 健康互動| By 接貴雲 邵瑞琳 |